前面已提及,企业选择了什么样的账务处理程序,也就选择了怎样的账簿设置。企业可依据本企业会计账务处理程序,根据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从总账目前存在的三栏式、多栏式(日记总账)和科目汇总表总账等总账格式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格式。
出纳的货币资金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日常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办理;二是上述收支业务的账务核算。
(1)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
(1)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2)企业设置专设销售机构的,其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销售费用;(3)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在发生时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4)经营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应通过“长期待摊费用”核算,并在剩余租赁期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摊销。
一些准备进入财务界打拼的准会计,相信在开始工作前已经给自己充满了电。对于财务知识的掌握,甚至许多实务操作的流程,相信已经轻车熟路。但是,很多没有接触过实际财务的人,都不知道如何进行交接。接下来,中华会计网校小编告诉您,如何进行会计的交接工作。
1、交接前的准备工作。
到了帝国(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时,还以法律形式对会计管理做出明确规定。再从“会计”一词的起源看,根据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和后人的注释,“会”字包含集合,一点一滴都不要漏掉,有增益的意思;“计”就是计算,“直言曰计”,如实反映情况。
1.二者反映经济内容的详细程度不一样。总账反映资金增减变化的总括情况,提供总括资料;明细账反映资金动动的详细情况,提供某一方面的详细资料;有些明细账还可以提供实物量指标和劳动量指标。
出纳人员由于工作调动、岗位轮换、外出学习、休假、出差等原因,离开出纳岗位是常有的事。对于出纳人员离岗变动,要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处理。
(一)出纳人员调动工作时,应严格办理交接手续。工作调动,意味着出纳人员将永久离开原单位出纳岗位,按财务制度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严格、认真、全面地办理交接手续,否则,不得离职。移交后,如发现原经管的出纳业务有违反财会制度和财经纪律等问题,仍由原移交人负责。
过期天数=(支取年-到期年)×360+支取月、日数-到期月、日数
学习内容
(1)按合同自贴花:一般情况下,企业需要预先购买印花税票,待发生应税行为时,再根据凭证的性质和规定的比例税率或者按件计算应纳税额,将已购买的印花税票粘贴在应纳税凭证上,并在每枚税票的骑缝处盖戳注销或者划销,办理完税手续。
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处理账务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和依据。一般来讲,会计科目名称的规范、会计科目的多少、会计科目的分类、会计科目的解释口径等,决定着各单位会计核算的粗细程度,决定着各单位编制会计报表的需求和内容,因此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努力做到科学、合理、适用,且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合法性原则。为了保证可比性,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2)相关性原则。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和对内管理的要求。
(3)实用性原则。企业的组织形式、所处行业、经营内容及业务种类等各不相同,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也应有所区别。在合法性的基础上,应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设置符合企业需要的会计科目。
同时,会计科目的设置既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需要,又要保证相对稳定;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灵活性,在保证提供统一核算指标的前提下,各会计主体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经济管理要求,对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作必要的增补或合并。也就是说,会计科目的设置要简明、适用。
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算赢未来
● 非会计专业人员但职业业务内容与财务相关的人群
不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虽然有时候能够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但也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项目。
移交清册应当经过监交人员审查和签名、盖章,作为交接双方明确责任的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