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参数不合适产生的缺陷1、电流过大:咬边、焊道表面平而宽、氧化或烧穿。2、电流过小:焊道窄而高、与母材过渡不圆滑、熔合不良、未焊透或未溶合。 3、焊速太快:焊道细小、焊波脱节、未焊透或未熔合、坡口未填满。 4、焊速太慢:焊道过宽、余高过大、突瘤或烧穿。5、电弧过长:气孔、夹渣、未焊透、氧化。
熔孔形成即表示根部已焊透。熔孔尺寸的大小,即标志背面焊缝的尺寸。一般控制熔孔直径为对口间隙的1.1——1.5倍左右。具体尺寸要根据工件厚度、焊接位置、规范参数及根部间隙、钢种等诸因素综合调整。一般先进行工艺试验,摸索出规律后,再进行焊接,以保证焊接质量。
运焊把,分为摇把和拖把。 ①摇把是把焊嘴咀稍用力压在焊缝上面,手臂大幅度摇动进行焊接。其优点因为焊嘴压在焊缝上,焊把在运行过程非常稳定,所以焊缝保护好,质量好,外观成形非常漂亮,产品合格率高,特别是焊仰焊非常方便,焊接不锈钢时可以得到非常漂亮的外观的颜色。其缺点是学起来很难,因手臂摇动幅度大,所以无法在有障碍处施焊。
白钢氩弧药芯焊丝也是自保焊丝的一种,如TGF308这类焊材标号相对于实心的ER开头的焊丝,内部充满了药粉。焊丝铁水量很少,和普通实心打底焊接有很大的区别,这种焊丝内部的的药粉占很大的比例。在建立融池后,铁水和药渣一起流动。焊缝融池不好观察,在焊接时候不能采用实心氩弧焊丝的单边点送丝焊接了。
干伸过长:焊丝伸出长度太长时,焊丝的电阻热越大,焊丝熔化速度加快,易造成焊丝成段熔断,飞溅大,熔深浅,电弧燃烧不稳。同时气保护效果不好。
选择何种焊缝形式,要遵循有利于焊接过程的原则1、氩弧焊电弧温度一般介于等离子电弧和手工电弧焊电弧之间,电弧温度为9000-10000K,等离子弧为16000-32000K,手工电弧为5000-6000K,熔化极氩弧焊电弧温度为10000-14000K,氧乙炔焰为3100-3200K主要是焊接粉尘造成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电焊弧光造成眼睛近视;噪音造成听力下降。
没有压力证的焊工可能就不同了,工作可能不太难找,但因为技术含量不高,工作比较辛苦,收入也不会高。但容易学,考证也不难,考证的费用也低。对于安全问题,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注意安全,要多请教老师傅,要遵守规程和规范。都会安全的。
管道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它具备费用低、运输量大等优点。焊接是管道安装的主要工序,焊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管道能否可靠运行,对焊工提出较高的要求。既要保证质量,又要保证工期,那么氩电联焊将是良好的选择。
电弧: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气体放电现象,正负电极间具有一定的电压,而且两电极间的气体介质应处在电离状态。引燃焊接电弧时,通常是将两电极(一极为工件,另一极为填充金属丝或焊条)接通电源,短暂接触并迅速分离,两极相互接触时发生短路,形成电弧。这种方式称为接触引弧。电弧形成后,只要电源保持两极之间一定的电位差,即可维持电弧的燃烧。
如氩弧焊的特点 焊缝质量高,由于氩气是一种惰性气体,不与金属起化学反应,合金元素不会被烧损,而氩气也不熔于金属,焊接过程基本上是金属熔化和结晶的过程,因此,保护较果好,能获得较为纯净及高质量的焊缝。
坡口角度必须按“规则”和有关设计的技术条件规定进行坡口角度直接影响接头质量和焊缝尺寸,必须选择合理的角度,一般为“v”字形坡口60°——70°。
二保焊5种手法是什么左焊法(右→左)、右焊法(左→右)、运枪方法、平角焊不摆或小幅摆动、立角向上焊,采用三角形运枪等是二保焊5种手法。焊枪过渡,熔池两边停留,在熔池前1/3处过渡。枪角度,垂直于焊道,沿运枪方向成80—90°角。试板:间隙2.0—2.5mm,起弧点略小于收弧点。无钝边,反变形1°。
熔焊是在焊接过程中将焊件接缝处金属加热到熔化状态,一般不加压力而完成焊接的方法。熔焊时,热源将焊件接缝处的金属和必要时添加的填充金属迅速熔化形成熔池,熔池随热源的移动而延伸,冷却后形成焊缝。利用电能的熔焊,根据电加热的方法不同,分为电弧焊、电渣焊、电子束焊和激光焊几种。熔焊的适用面很广,在各种焊接方法中用得较普遍,尤其是其中的电弧焊。
弧柱电场强度较高比之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有如下特点:(1)设备调节性能好,由于电场强度较高,自动调节系统的灵敏度较高,使焊接过程的稳定性提高;
操作时将焊丝弯成合适的弧状,便于拿焊丝的手选择相对开阔的位置,使动作灵活,容易将焊丝送到熔池,还可防止焊丝干扰焊工的视线。对于厚壁管宜采用多层多道焊弧形状焊丝紧贴焊缝坡口一侧减小摆动幅度和送丝动作,使焊道较薄。焊完一道再焊另一道这样可以降低焊缝层间温度,防止焊缝夹渣及因温度过高引起根部焊缝二次熔化。
.jpg)
钢铁材料的焊接历史也非常久远,从公元前10世纪左右开始,随着冶铁技术的传播,用来焊接铁器的锻焊技术也流传开来。铁匠们将需要焊接的铁制工件分别加热到赤红状态,然后对接锻打,促使来自不同工件的物质相互扩散,较后完成连接。不过,直到大约19世纪末,人类所掌握的钢铁焊接工艺几乎只有锻焊和焊补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