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5 13:27:11 浏览次数:202 返回列表
主要是指沿焊缝的母材部位产生的沟槽或凹陷。产生的原因是: 1、工艺参数选择不当,如电流过大、电弧过长。2、操作技术不正确,如焊条角度不对,运条不适当。
电弧焊利用电极和母材间产生的高温电弧热将工件局部直接熔化,从而实现不同工件间的连接。《啥是佩奇》这部短片中,爷爷就用到了这种目前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焊接方法。接通电源,将焊条电极接近工件后产生电弧,电弧六千度左右的高温将令电极和工件局部迅速熔化,形成熔池。此时缓慢移动焊枪,就可以完成焊接了。
在焊接大直径厚壁管道时,应尽量由两名焊工对称焊接,如果由一人施焊,要注意采取一定的焊接顺序,以减少焊接应力。焊接结束时,要逐渐减小电流,并将电弧慢慢转移到坡口侧收弧,不允许突然断弧,以防止焊缝形成裂纹而开裂。
电子束焦点半径可调节范围大,控制灵活,适应性强,可焊接0.05mm的薄件,也可焊接200~700mm的厚板。应用:特别适合焊接一些难熔金属、活性或高纯度金属以及热敏感性强的金属。但设备复杂,成本高,焊件尺寸受真空室限制,装配精度要求高,且易激发X射线,焊接辅助时间长,生产率低,这些弱点都限制了电子束焊的广泛应用。
弧焊电源种类的选择:焊接电流有直流、交流和脉冲三种基本类型,相应的电源为直流弧焊电源、交流弧焊电源和脉冲弧焊电源。弧焊变压器经济性好、可靠性高、维修容易、成本低,因此一般要求的场合(如酸性焊条电弧焊、交流钨极氩弧焊等)可以考虑采用它。弧焊整流器以及逆变式弧焊整流器均可替代弧焊发电机。晶体管式弧焊整流器适应于气体保护电弧焊及全位置焊接时选用。逆变电源性能优良,可用于多种焊接方法及焊接位置。
电极工作面尺寸其工作面尺寸参见下表。目前点焊时主要采用锥台形和球面形两种电极。锥台形的端面直径d或球面形的端部圆弧半径R的大小,决定了电极与焊件接触面积的多少,在同等电流时,它决定了电流密度大小和电极压强分布范围。一般应选用比期望获得熔核直径大20%左右的工作面直径所需的端部尺寸。
焊前和焊后的控制措施大多需要专用的工艺装备,在生产过程中增加了一道工序,并且受工件具体结构的影响,同时结合焊接过程中一些工艺措施进行控制:(1)、预先反变形(2)、铜板垫块散热法;(3)、锤击或碾压焊缝释放应力;
利用焊接电缆线绕在接头两侧,通过焊接引弧时,焊接电流通过电缆绕组产生的感应磁场,来抵消剩磁,从而克服磁偏吹。
高压焊工培训一般以焊前准备,焊接操作,焊后检查,探伤拍片,检测合格为流程。
后焊焊缝与先焊焊缝的连接处称为焊缝接头。由于受焊条长底限制,焊缝前后两段的接头是不可避免的,但焊缝的接头应力求均匀,并防止焊缝接头处过高、脱节、宽窄不一致等缺陷。
电弧电压主要影响焊缝的宽窄。焊条电弧焊时,主要靠焊条的横向摆动来控制,因此电弧电压的影响并不大。
气孔和夹渣 A、气孔 气孔是指焊接时,熔池中的气体未在金属凝固前逸出,残存于焊缝之中所形成的空穴。其气体可能是熔池从外界吸收的,也可能是焊接冶金过程中反应生成的。
人类发明焊接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三星堆遗迹中已经发现了采用焊补工艺进行青铜器接合的痕迹。在中国青铜器技术传入日本后,焊补工艺也随之漂洋过海,弥生时代的日本本土制青铜器也大量采用了焊补工艺。欧洲大陆的德法两国从中世纪时代起就以高超的金属铸、锻造技术闻名于世,与之匹配的接合技术也有较大发展。
操作时将焊丝弯成合适的弧状,便于拿焊丝的手选择相对开阔的位置,使动作灵活,容易将焊丝送到熔池,还可防止焊丝干扰焊工的视线。对于厚壁管宜采用多层多道焊弧形状焊丝紧贴焊缝坡口一侧减小摆动幅度和送丝动作,使焊道较薄。焊完一道再焊另一道这样可以降低焊缝层间温度,防止焊缝夹渣及因温度过高引起根部焊缝二次熔化。
钨极氩弧焊时,主要采用高频高压引弧法或脉冲引弧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将钨极接近工件,但是不接触,它们中间留有2~5mm的间隙。这两种方法的电压都很高,达到2000~3000V。引弧时利用高压击穿电极与工件的空间,形成火花放电,在高压作用下,电弧空间形成很强的电场,加强了阴极发射电子及电弧空间的电离作用,使电弧空间由火花放电或辉光放电很快就转变到电弧放电。
焊接质量好,纤维素焊条焊接的焊缝根部成形饱满,电弧吹力大,穿透均匀,焊道背面成形美观,抗风能力强,适于野外作业。减少焊接材料的消耗,与传统的由下向上焊接方法相比焊条消耗量减少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