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说话要诚实、坦然
当年孙中山在广东大学(即中山大学)发表演讲,内容是三民主义。当时听演讲的人很多,但是礼堂小,通风不够,所以导致很多人精神不佳,现场的气氛比较无趣。孙中山先生看到这种情况,为了提起听众的精神,改善场内的气氛,他巧妙地讲了一个故事:“我小时候在香港读书,见过有一个搬运工人买了一张马票,因为没有地方可藏,便藏在时刻不离手的竹竿里,他牢记马票的号码。后来马票开奖了,中头奖的正是他,他便欣喜若狂地把竹竿抛到大海里去了,因为他以为从今以后就不再靠这支竹竿生活了。直到问及领奖手续,知道要凭票到指定银行取款,他这才想起马票放在竹竿里,便拼命跑到海边去,可是竹竿连影子也没有了……”故事讲完了,听众的精神振奋了,大家议论纷纷,礼堂里充满了笑声、叹息声,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于是,孙中山抓住时机,紧接着说:“对于我们大家,民族主义这根竹竿,千万不要丢啊!”他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原来的轨道上。
1775年3月23日,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会议上慷慨陈词,发表了激情四射的演说:“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不自由,毋宁死!”
因此,时刻铭记自己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有时候,即使语言不通,人们却能从语调中理解对方的情感,感受对方的心情。
明万历五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儿子张嗣修能状元及第,派其弟张居直约见极有可能获第一的临川考生汤显祖,要他把第一名给让出来。张居直说:“像才子仙乡乃产笔名地,故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有‘光照临川之笔’的佳句。汤才子如带了几支来京,可否让老夫一饱眼福?”汤显祖笑道:“据我所知,王勃所指,乃谢灵运之诗文,因他曾为临川内史。”出了这么大的笑话,张居直一下子闹了个大红脸。
一个不想说话的人,一定会逐渐被社会淘汰,更别说有所成就。
在与人交往时,要想说话让人家爱听,喜欢听,就要注意控制好自己说话的节奏。说话的节奏是指说话时不断发音和停顿形成的强弱有序和周期性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根本不考虑说话的节奏。而说话时不断改变节奏,可以让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
5.不要急于告辞
透过有形的产品或无形的理念,以完成自己所欲达到的目的,口才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一生的成败,也就是说,只有擅长口才者,才能成大功、立大业。
高亢型的语言声音偏高,起伏较大,语气昂扬,语势多上行。高亢的节奏能产生威武雄壮的效果。在进行鼓动性强的演说,或者叙述重大事件、宣传重要决定、讲解激动人心故事的时候,往往会采用这种方式。
另外,在选择话题时,要注意顾及到每个人的感受。如果话题可能引起在场者(哪怕只有一位)的窘迫或不快,即使此话题更能活跃气氛,引起大家的讨论,也不宜作为打破冷场的话题。否则“一人向隅,举座不欢”。比如,某人近期丧子,一般就不要当着他的面大谈儿女之事,以免勾起他的伤感。某人近期工作不顺,就要在他面前谈论某某人升职之事。
要掌握声音技巧,不妨借鉴以下几点:
语言如果缺乏语调的变化,就会变得平淡无味。语调可以让语言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4.学会积极适应别人

两年前,让我在公开场合说话的恐惧比上手术台的恐惧都要严重。
胃痛如刀绞,严重的一次我几乎快直不起腰;口干,甚至某次张开的嘴唇因为干燥无法闭合;开口前心跳加剧,要跳出身体的感受;舌头打结,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分,甚至有时候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只能“额,恩”无法连贯......
在此期间,台下听众有人不耐烦或是眉头皱起打结,只能加重我的恐惧。
例如,一位刚刚搬到新社区的青年人向居民委员会的主任提意见,抱怨这儿摩托车保管站的服务态度太差劲。
美国的一个调查表明,在宴会上与陌生人接触时,大约有3/4的人会感到局促不安;同样,由于羞涩或者自卑感造成的演讲或其他说话失败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