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面对上级领导、面对诸多同事的眼光包围时,很少有人能够毫无压力、侃侃而谈。那种紧张不安感会自然产生,尤其对于那些在集体活动中总是躲在角落里的人们,他们的压力会更大。
演讲是一种价值和想法的传递的过程,要让听众最大化的吸收你要表达的内容,一定要学会互动。在演讲之前你就要想一想,哪些地方可以进行互动。切记,有互动和没有互动的演讲效果差了10倍!
说话要有的放矢,这就好像走路一样,要有方向性的选择,这种“选择”可以使你在说话中避免漫无边际的东拉西扯,提高谈话的效率。
7.引经据典
试想,如果你在跟朋友谈心时,像作报告那样拿腔拿调;或是在肃穆的葬礼上,像相声演员那样讲出通篇幽默的哀悼词,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所以,“话随境迁”的艺术,最应重视的就是说话的场合。
积累知识,多翻翻字典、成语词典。建议各位办公桌上和家里都放一本《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成语词典》,有空就翻翻,不认识的字多看看,认识的字也再看细些,你会发现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坚持下去,你的词汇量会越来越多,你的口才自然越来越棒!
最后,还要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
第一个原则是要掌握有特色的各种句调。
◎◎个人经历 上学的时候,你要在同学面前做报告,本来准备充分的你却在讲台上呆若木鸡,脑子里一片空白。
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其实毋庸赘言。当人类逐渐发展出一套丰富而且准确的语言,并学会熟练、巧妙地运用它时,人类便彻底地成为地球的主宰。从某种角度而言,人类的历史也许就是人类运用语言、展示口才的历史。
另一种做法是:缩骨留肉。就是压缩观点,保留事例。比如说,你原来讲三个小时是五个观点,现在讲三十分钟,就要压缩掉三到四个观点,只保留一到两个;但是说明观点所需要的事例还要完整保留。
李鸿章说的这些话在中国无可厚非,可是却不符合美国人的习俗,所以造成了误会。
作家王潜先生论所谓“零度风格”时告诫我们:“说话人装着对自己所说的话毫无情感,把自己隐藏在幕后,也不理睬听众是谁,不偏不倚,不痛不痒地背诵一些冷冰冰的条条儿,玩弄一些抽象概念,或是罗列一些干巴巴的事实,没有一丝丝的人情味,这只能是掠过空中的一种不明来历去向的声响,所谓‘耳边风’,怎能叫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有人说得好:“只有被感情支配的人最能使人相信他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唯有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 正当希腊面临马其顿王国的入侵,而有亡国和失去自由的危机的时候,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曾经作过一次著名的演说,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充满着发自内心的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
有一天,俄国沙皇下令召见乌克兰诗人谢甫琴科。文武百官见到沙皇后,都深深鞠躬致敬,只有谢甫琴科昂首站在一边,从头到脚打量沙皇。面对这个陌生人的傲慢举动,沙皇不由大怒,厉声问道:“你是什么人?”
得理且饶人,不仅给对方留有面子,也给自己留条退路。你今天得理不饶人,焉知他日二人不狭路相逢?若那时他有理你无理,吃亏的可就只有你了。所以说,得饶人处且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