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口才对人的影响很大,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轨迹。那么,我们如何走出口才的误区,让自己拥有不错的演讲口才呢?
怎样才能做到巧妙地承接,让谈话高潮迭起呢?
苏秦以三寸不烂之舌抵挡百万雄兵,成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从苏秦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好的口才是建立在深厚的学识基础之上的,如果脱离了这个根本,那么口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次朋友聚会,小如和小军聊起“花卉”的话题。小如是一个爱花之人,不仅喜欢赏花,自己还在家养了很多花。小如兴致勃勃地对小军说:“前几天,我到花博会去了,没想到兰花的种类有这么多,真是大开眼界啊!”
丰富的阅历使话题源源不断
李鸿章说的这些话在中国无可厚非,可是却不符合美国人的习俗,所以造成了误会。
这样的讲话是有失身份,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和威信的。
态度是口才的第一生命,是使得谈话顺利进行的前提。良好的说话态度是一个人魅力和气质的表现,能够为他赢得听者的好感和佩服。人际交往中,与人谈话时态度如何,一定程度上决定你是否受欢迎。和颜悦色、谦逊友善的人总能打动人心,处处受欢迎;傲慢无礼、冷漠虚伪的人常常被人厌恶。没有良好的说话态度,谈话就不能顺利地进行。所以说,态度决定了一切。
争论只会使关系更为糟糕,对解决问题没有丝毫的益处,谈话高手从来不是通过争吵说服别人的。
也许,面对冷场时,你采取了以上几种方法,仍然没有改变可怜的处境,大家对你的讲话内容仍然是置若罔闻、不理不睬。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终止发言了。及时中止交谈也不失为一个最佳选择。因为,长时间的冷场对交流双方来说,都是极不适宜的,也说明了这次谈话确实是多余的,这正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与其死死硬撑,不如尽早放弃。
但何为正确有效的练习?如何避免做无用功?这就牵涉到练习的方法。
目的明确,要突出讲话的重点 明确是言语表达最基本的要求。
说话的最大魅力并不在于语言的华丽、讲话的流畅,而在于你是否倾注了感情,是否在真诚地表达自我。如果在交谈时矫揉造作、言辞虚浮、缺少诚意,那就失去了吸引力,如同一束没有生命力的绢花,很美丽,但不鲜活动人,缺少魅力。
◎◎含而不露,维护尊严 对有些棘手的问题不便明言,但大家都能明白时,为照顾对方面子,维护自己的尊严,当众讲话可含而不露,让听众自己去体会。
寻找到了双方的共同点,就能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甚至可能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
有这样一句话:“当两个人总是意见相同的时候,其中一个人就不需要了。”确实如此,由于人们的成长环境不同、阅历不同、学识不同,在对待同一个问题时,就会出现意见相左、观点不一的情况。当意见不一致时,有些人往往喜欢固执己见、坚持自我;有些人喜欢争论到底,非要辨出谁是谁非。这样只能产生不必要的争论,导致矛盾扩大化。
当年孙中山在广东大学(即中山大学)发表演讲,内容是三民主义。当时听演讲的人很多,但是礼堂小,通风不够,所以导致很多人精神不佳,现场的气氛比较无趣。孙中山先生看到这种情况,为了提起听众的精神,改善场内的气氛,他巧妙地讲了一个故事:“我小时候在香港读书,见过有一个搬运工人买了一张马票,因为没有地方可藏,便藏在时刻不离手的竹竿里,他牢记马票的号码。后来马票开奖了,中头奖的正是他,他便欣喜若狂地把竹竿抛到大海里去了,因为他以为从今以后就不再靠这支竹竿生活了。直到问及领奖手续,知道要凭票到指定银行取款,他这才想起马票放在竹竿里,便拼命跑到海边去,可是竹竿连影子也没有了……”故事讲完了,听众的精神振奋了,大家议论纷纷,礼堂里充满了笑声、叹息声,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于是,孙中山抓住时机,紧接着说:“对于我们大家,民族主义这根竹竿,千万不要丢啊!”他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原来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