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说明具有铁磁性的厚壁管材20#,在制造、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剩磁,管线越长,剩磁积累越多,在管道焊接接头处表现出来,造成磁偏吹。
焊接保护:焊接前先要学会氩气保护,保护时,一人拿护罩保护上面,另一人拿护罩保护下面,保护者必须与焊接者配合好,焊完后要等到焊缝冷却后才可以松开保护罩,单面焊接双面成型特别要注意背面的保护,如果没有保护好,焊液便无法流动,也就无成型。
内填丝只能用于打底焊,是用左手拇指、食指或中指配合送丝动作,小指和无名指夹住焊丝控制方向,其焊丝则紧贴坡口内侧钝边处,与钝边一起熔化进行焊接,要求坡口间隙大于焊丝直径,是板材的话可以将焊丝弯成弧形。
此外,对于角焊位置还规定了另外两种焊接位置。(5)平角焊位置角焊缝倾角0°,180°;转角45°,135°的角焊位置,见图1—15(e)。(6)仰角焊位置倾角0°,180°;转角225°,315°的角焊位置,见图1—15(f)。
使用细节: 一、当发生回火时应迅速关闭氧气阀门,然后再关闭乙炔气阀门。二、乙炔管破裂着火时,应迅速折起前一段胶管将火熄灭。氧气管着火时,应迅速关闭氧气瓶阀门。禁止用折管办法灭火焰。电焊机必须有可靠接地。电焊把线应有良好绝缘,破皮漏电处应及时修好。
氩弧焊打底的坡口组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坡口留有间隙,焊接过程中全部填丝,坡口组对加工简单,焊接质量可靠,但对焊工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另一种是坡口组对不留间隙,基本上不填丝,遇到局部地方有间隙或焊穿时才填丝,其优点是焊接速度快,操作简单,但对坡口组对加工要求很高,同时金属熔化部分较薄,容易产生裂纹。生产中,普遍采用其一种方法,效果较好。
填充层较宽时,可用排焊,要先排下道再排上道,依次往上,如图3所示,焊道要求均匀、饱满,两侧熔合良好。特别应该注意,填充焊较后一层时,不能破坏坡口边缘,保证盖面层坡口轮廓分明,为盖面焊控制熔宽提供参照。
CO2气体保护焊是利用CO2气体作为电弧介质并保护焊区电弧焊,是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因其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熔透性好、焊接变形小、焊接质量高、适应范围广以及操作方便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港口起重机械,汽车和船舶等机械制造行业。然而其带来的优点的同时,由于焊接人员、焊接设备、焊接材料、焊接工艺和焊接环境等的原因,焊接缺陷也伴随而生。
CO2焊接的特点:(1)在焊接电弧高温作用下CO2会分解成CO、O2和O,对电弧具有叫强烈的压缩作用,从而导致该焊接方法的电弧形态具有弧柱直径较小,弧跟面积小且往往难于覆盖焊丝端部全部熔滴的特点,因此熔滴受到的过渡阻力(斑点力)较大而使熔滴粗化,过渡路径轴向性变差,飞溅率大;
6G白钢焊接位置中,较大级别的操作焊接位置,这个位置的焊丝和运动手法不同于其它位置焊接。这类位置焊接的难点在于,焊接处于2G和5G口位置之间,容易造成上圈咬边,下圈下坠。因此在焊接中必须重新选择合适的参数,焊接电流中相对于固定口焊接,电流小于10%左右,送丝位置采用内加丝,焊缝平行焊把运丝手法。
焊接时形成的连接两个被连接体的接缝称为焊缝。焊缝的两侧在焊接时会受到焊接热作用,而发生组织和性能变化,这一区域被称为热影响区。焊接时因工件材料焊接材料、焊接电流等不同,焊后在焊缝和热影响区可能产生过热、脆化、淬硬或软化现象,也使焊件性能下降,恶化焊接性。这就需要调整焊接条件,焊前对焊件接口处预热、焊时保温和焊后热处理可以改善焊件的焊接质量。
焊接的介绍焊接:通常是指金属的焊接。是通过加热或加压,或两者同时并用,使两个分离的物体产生原子间结合力而连接成一体的成形方法。分类:根据焊接过程中加热程度和工艺特点的不同,焊接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般来说,焊接是一种利用加热或加压的方式接合金属或其他热塑性塑料,在焊接接头处形成冶金结合,使之连接为整体的工艺技术。相互连接的材料可以是同种金属,也可能是异种金属,甚至是金属和陶瓷。
激光焊的主要缺点是:设备昂贵,能量转化率低(5%~20%),对焊件接口加工、组装、定位要求均很高,目前主要用于电子工业和仪表工业中的微型器件的焊接,以及硅钢片、镀锌钢板等的焊接。
气割是电焊工培训常见的项目之一。气割是利用可燃气体和氧气混合燃烧所产生的火焰分离材料的一种热切割的方式,又称为氧气切割或者火焰切割。气割时,火焰在起割点将材料预热到燃点,然后喷射氧气流,使金属材料剧烈氧化燃烧,生成的氧化物熔渣被气流吹除,形成切口。气割用的氧纯度应大于99%;可燃气体一般用乙炔气,也可用石油气、天然气或煤气。用乙炔气的切割效率高,质量较好,但成本较高。
焊缝倾角,即焊缝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焊缝转角,即焊缝中心线(焊根和盖面层中心连线)和水平参照面Y轴的夹角,见图1—14。(1)平焊位置焊缝倾角0°,焊缝转角90°的焊接位置,见图1—15(a)。(a)平焊(b)横焊(c)立焊(d)仰焊(e)平角焊(f)仰角焊 (2)横焊位置焊缝倾角0°,180°;焊缝转角0°,180°的对接位置,见图1—15(b)。